中国著名风水大师_八字算命大师_皇极派道家传人_断事快速准确!-风水大师秦阳明-上千个风水布局案例,世界500强企业风水顾问,为客户居住环境,企业环境提供风水调理服务。电话:400-049-8099
咨询微信:
导读:
周易中八个挂象各代表自然界的什么东西?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
"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是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周易的应用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不仅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使铜钱电磁场和人身的电磁场相通。天下之事无不从心动,心动信息则发,正所谓:心诚则灵,善意者算之,非善意算则难应验也。历史证明,人类如果没有对各种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掌握信息科学是改造世界,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的《周易》研究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地转向了应用研究;立足研究,狠抓应用。现在把研究《周易》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应用成果也越来越多。如气象、体育、医学、优生、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就。可以断定,《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周易》这个伟大而神秘的学科,在二十一世纪,必将被更多的能人志士所揭示,也必将在人类的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一个认识《周易》、运用《周易》、发展《周易》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周易》,必将照亮全球,成为世界的骄傲。
《周易》阴阳,四象,八卦之间的关系?分别代表八卦图的每一部分?_百度知 ...
一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
《易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现今国学之风甚旺,研<易>有成就者自五四以来不下百人,专著不下400部,论文无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易经的重视和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如此众多的研究论著、论文,观点、新论,总不能面面俱到,拿来主义吧?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应该如何把握其精髓主旨呢?根据我的学习体会,易经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著作。
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中,《易经》的阴阳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它的变化论也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序看出易经对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乾第一,先有天;坤为二,后有地;天地造万物。屯为三,人与万物共生,需要屯积,才能无忧;蒙为四,这个时候人处在蒙昧阶段,需要教育;需为五,人有了进步的思想,就会有更为高级的需求,或者说要有大的需求;讼为六,有需求就会有争讼……直到最后既济六十三,未济六十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到新的一轮开始。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的。
我们再来看它的爻变规律。易经是把一个卦的每一爻都动起来看的。从初爻一直动到六爻。当然也可以从六爻到初爻。按照阴变阳,阳变阴的成卦规律以观其,这也同样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一方面它是一种挖掘卦中深层次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在运用六爻推断,运用互错综象来推断事物,看事物的内外,看事物的正反面,看事物的上下等等变化现象。由一个卦爻,我们可以一连看它的几个侧面和放大似的来看它的好几个变化,这样我们的联想力就加强了,思维也就更加活跃了,就不会把一个问题看死,这样六爻推断的思维才会顾此及彼,文思如涌,这正是六爻快速推断法所必须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化、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特点也都了如指掌了。
第二,易经是一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
易经号称无字经书,它最先是由两个爻象即阳”????????___”阴”__ __”构成八卦图,八卦两两相对。乾对坤、震对巽、离对坎、艮对兑。发展到文王演绎出六十四卦,也是由三十二对两两对应的卦象构成。由此可见,易经的整体构成就是“相对而出,统一成型”的。.易经阴阳对立统一论的精髓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产生万物,(包括生命物)故生命在于运动。正如《易·系辞》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是易学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易·系辞》中还提出:"刚柔相推易生变化"。提示了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易经还反映了时间空间上的对立统一。从时间而论:其阴极到阳极再从阳极到阴极,代表着一昼夜子时到午时,午时到子时;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的推移,阴阳消长循环交替。
从空间而反映:阴极象征着北方,阳极象征着南方。八卦方位与空间:震东、离南、兑西、坎北、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乾西北,卦与方位而对应。
易经从有图无字到有图有字,无不渗透着阴阳、刚柔、消长、动静、尊卑、贵贱、吉凶、祸福等等对立统一体。
第三,易经是一部研究如何做人做事的著作。
易经着重论述了做人的标准有三,那就是:自强不息具备乾德,厚德载物具备坤德,居安思危具备革德。人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抱负,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能海纳百川;要有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做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知文史、懂哲学、用科学、善预测*。
做事的方法和步骤易经是这样论述的: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能够善于观察事物并能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内在的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和行动,那么就象有老天保佑一样顺利无忧。这里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观察。就是面对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要进行观察,这个观察是全方位的,越细越全面越好,为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就是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有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整理剖析,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
3.决策。就是根据分析的结论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
这是一个做事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寻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问题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易经不是算命的书吗?我的回答是:这是对易经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偏见。用易经作预测只是易经内容的形式,是易经内容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内容已经事过境迁了。只有那些根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思想精髓发展延伸的东西才是最有使用价值的。
图解易经的智慧—经部的目录
图解经典70:图解易经的智慧(上)经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经》中“卦”的智慧
《易经》中“爻”的智慧
人类智慧的源泉——《易经》
易学人物继承表
宇宙在手 万法由心
编者序:人生智慧的宝藏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读易必备的基础《易经》的起源、影响及基础
第1节 易学源流浅说:集上古文明之大成
第2节 天干与地支:古历法的符号系统
第3节 河图与洛书:宇宙魔方
第4节 无极与太极:世界万物之源
第5节 两仪:处处有阴阳
第6节 四象与五行:天地四季与五种物质
第7节 八经卦:世界最初形成的八大元素
第8节 六十四卦:易学最深奥的部分
第9节 八卦纳甲与纳支:卦爻配干支
第10节 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象征节气与卦爻
第11节 六十甲子:奇异的纪时方法
第12节 关于卦爻的一些术语:承、乘、比、应,错、综、复、杂
第13节 《易经》中的象:八经卦的物象
第14节 《易经》中的数:精细而完备的数字系统
第15节 《易经》中的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第16节 《易经》中的占:奇妙的占断术
第二章 《周易·上经》的智慧 天地万物运行的哲理
第1节 卦一 乾 潜龙在渊的智慧
第2节 卦二 坤 厚德载物的智慧
第3节 卦三 屯 建功立业的智慧
第4节 卦四 蒙 教育启蒙的智慧
第5节 卦五 需 持之以恒的智慧
第6节 卦六 讼 解决争端的智慧
第7节 卦七 师 带兵打仗的智慧
第8节 卦八 比 交朋择友的智慧
第9节 卦九 小畜 积德行善的智慧
第10节 卦十 履 独善其身的智慧
第11节 卦十一 泰 小往大来的智慧
第12节 卦十二 否 大往小来的智慧
第13节 卦十三 同人 同人于野的智慧
第14节 卦十四 大有 自天佑之的智慧
第15节 卦十五 谦 卑以自牧的智慧
第16节 卦十六 豫 欢愉和乐的智慧
第17节 卦十七 随 随缘不变的智慧
第18节 卦十八 盅 改革创新的智慧
第19节 卦十九 临 居安思危的智慧
第20节 卦二十 观 观民设教的智慧
第21节 卦二十一 噬嗑 赏罚分明的智慧
第22节 卦二十二 贲 曲则有情的智慧
第23节 卦二十三 剥 防微杜渐的智慧
第24节 卦二十四 复 休养生息的智慧
第25节 卦二十五 无妄 天雷无妄的智慧
第26节 卦二十六 大畜 日新其德的智慧
第27节 卦二十七 颐 自求口实的智慧
第28节 卦二十八 大过 遁世无闷的智慧
第29节 卦二十九 坎 习坎行险的智慧
第30节 卦三十 离 日月丽天的智慧
第三章 《周易·下经》的智慧 社会人生发展的哲理
第1节 卦三十一 咸 夫唱妇随的智慧
第2节 卦三十二 恒 立不易方的智慧
第3节 卦三十三 遁 不恶而严的智慧
第4节 卦三十四 大壮 非礼勿履的智慧
第5节 卦三十五 晋 失得勿恤的智慧
第6节 卦三十六 明夷 箕子之贞的智慧
第7节 卦三十七 家人 相夫教子的智慧
第8节 卦三十八 睽 感化恶人的智慧
第9节 卦三十九 蹇 反身修德的智慧
第10节 卦四十 解 赦过宥罪的智慧
第11节 卦四十一 损 惩忿窒欲的智慧
第12节 卦四十二 益 见善则迁的智慧
第13节 卦四十三 施禄及下的智慧
第14节 卦四十四 品物咸章的智慧
第15节 卦四十五 萃 观其所聚的智慧
第16节 卦四十六 升 步步高升的智慧
第17节 卦四十七 困 困境求通的智慧
第18节 卦四十八 井 求贤若渴的智慧
第19节 卦四十九 革 顺天应人的智慧
第20节 卦五十 鼎 稳重图变的智慧
第21节 卦五十一 震 临危不乱的智慧
第22节 卦五十二 艮 动静得宜的智慧
第23节 卦五十三 渐 循序渐进的智慧
第24节 卦五十四 归妹 成家立业的智慧
第25节 卦五十五 丰 盛衰无常的智慧
第26节 卦五十六 旅 明慎用刑的智慧
第27节 卦五十七 巽 谦逊受益的智慧
第28节 卦五十八 兑 朋友讲习的智慧
第29节 卦五十九 涣 拯救涣散的智慧
第30节 卦六十 节 适当节制的智慧
第31节 卦六十一 中孚 诚信立身的智慧
第32节 卦六十二 小过 行动有度的智慧
第33节 卦六十三 既济 功成身退的智慧
第34节 卦六十四 未济 成功在望的智慧
图解经典71:图解易经的智慧(下)传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传》中系辞的智慧
《易传》中卦序的智慧
编者序:重新绽放《易传》的智慧之光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易传》概说
第1节 《易传》的内容:七种十篇
第2节 《易传》的作者:孔子十翼
第3节 《易传》与《易经》:传承不绝的易学
第4节 孔子与《十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5节 如何读懂《易传》:开启易学之门的钥匙
第二章 《系辞传:上篇》的智慧
第1节 天尊地卑:乾道与坤道
第2节 设卦观象:君子怎样读《易经》
第3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小大与险易
第4节 《易》与天地准:不违背天地之道
第5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用而不知
第6节 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
第7节 易其至矣乎:乾为道之门,坤为义之门
第8节 圣人以《易》解天下之玄妙:言应千里
第9节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易经》中的数学
第10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有“四道”
第11节 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把握天下之道
第12节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履行诚信,顺应天道
第三章 《系辞传:下篇》的智慧
第1节 八卦成列:道从观察中来
第2节 八卦与人类上古进化史:《易》的演变过程
第3节 易者,象也:《易》的象思维
第4节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第5节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殊途同归
第6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古而不老的易学
第7节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的忧患思维
第8节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经世致用的学问
第9节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推衍万事万物的始终
第10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第11节 《易》之兴也: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第12节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第四章 《说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参天两地而倚数:揲蓍成卦法
第2节 圣人作易,以顺性命之理:顺应本性与命运
第3节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逆序而数
第4节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八个物象的基本特性
第5节 帝出乎震,齐乎巽:方位和季节
第6节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卦象的作用和意义
第7节 乾,健也:八卦之卦德
第8节 乾为马,坤为牛:八卦代表的八种动物
第9节 乾为首:八卦与人体各部位
第10节 乾,天也,故称父:乾坤父母与三子三女
第11节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万物类象
第五章 《序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序卦传》一:上经卦序
第2节 《序卦传》二:下经卦序
第六章《杂卦传》的智慧
第1节 《杂卦传》通释:杂而不乱
第2节 《杂卦传》句解:两两对解之卦
附录
一、《易经》六十四卦原文
二、 《系辞传》
知道周易的请帮忙
《周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帛书《易经》]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因其成书于战国,所以其中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阴阳家的影响。大体上说,《彖传》成书较早,《象传》次之,《系辞》《说卦》、《文言》又晚于《象传》,《序卦》、《杂卦》最晚,可能成于战国末。《易》的经与传原来各自别行,不相杂厕。郑玄注《易》将《彖传》和《象传》分隶于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将《文言》分隶于乾、坤二卦之后,以便于阅读,今皆从王弼本。
关于《易》学的传授,据《史记》《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授《易》于商瞿,六传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孟喜、梁丘贺。汉代《易》学有施、孟、梁丘、京氏立于学官。费氏《易》以《十翼》解说上下经,流行于民间。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郑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于西晋。孟京《易》无传者,清代郑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经正义》,《易》宋王弼、韩康伯注而郑氏《易》衰,王氏独盛。
历来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不下千种,在群经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汉代《易》学偏重象数,孟京《易》学以卦气阴阳灾变讲《易》,宋代刘牧作《易数钩隐图》,邵雍以图书数理解《易》,都属于象数派。汉代《易》学遗存者有《易纬》、《京氏易传》。清代治汉《易》的如惠栋之《易汉学》、《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补》,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易茵录》等,都是讲汉《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书,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义理。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扫汉《易》象数之学,《易》、《老》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摒斥象数,皆属义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玄学义理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数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数为主,但对玄学义理亦有所扬弃,其中采集汉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汉《易》遗说赖以保存,颇为难得。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义理为主,但亦不排斥象数宋代杨万里作《诚斋易传》参证史事以解《易》。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闻一多撰《周易义证类纂》,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亦为近世治《易》学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以道阴阳,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贯通天人,富于辩证法思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除哲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医卜星相、堪舆数术,甚至现代的科学均援《易》为说。凡此皆可视为《易》外别传,《易》学旁支。
《易经》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6 11:16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
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我们也可以质疑西方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没有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样的质疑并非多余,它可以提醒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历史的观点。
■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没有产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可救药,我们还是有后来居上的机会———前提是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要怨天尤人。
《周易》需要负什么责
■中山大学哲学系 张丰乾
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这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中国人和关心中国的外国学者都有一些耿耿于怀的问题。没有产生是一个事实,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却有很多个答案。杨振宁教授认为《周易》所代表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启蒙,这实际上是他比较一贯的观点,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常常听说,近现代以来中国因为落后而挨打,但究竟什么落后了呢?一般人都认为是科技落后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我们抗战的胜利和打败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不就是靠“小米加步枪”起家吗?同时,中国近现代的灾难始于西方列强推行鸦片贸易———难道不能说他们是野蛮和贪婪的吗?被摧残、被毒化、被掠夺的,就一定是落后的吗?
“一事不如人”的状况常常会导致“百事不如人”的心理负担,“百事不如人”的心理负担又往往会导致“为什么我的祖先没有人家那么阔”的自卑或者“我的祖上比你们阔多了”的自欺。
我们也可以质疑西方为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没有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样的质疑并非多余,它可以提醒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历史的观点。
《周易》是流传至今的思想经典,拿它和纯粹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相比较,有些道理,但是不太合适。最早翻译《几何原本》的明代大学者徐光启认识到它和中国的《九章算术》有明显区别,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创造了公理化演绎方法。这种方法,如杨振宁教授所言,对整个近现代科学有决定性的影响。徐光启(1562—1633)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认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向他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学问,能够“尽其术”。他们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把拉丁文“geome�tria”,翻译为“几何”,音义兼顾,历来被评价为神来之笔。他们所确定的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中文译名,也是天衣无缝,至今沿用。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可能的,同时也是需要高超智慧的。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评价极高,认为“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中国传统数学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算为中心,虽然也有逻辑证明,但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公理化演绎体系。明末《几何原本》传入,正好弥补中国传统数学的不足。但是,在当时,像徐光启这样有见识的学者是凤毛麟角,不过,徐光启仍然坚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几何原本》没有产生在中国,的确是一个遗憾,但是这样的遗憾不应该由《周易》来负责。杨振宁先生认为《周易》中有归纳的方法,而没有《几何原本》中那样的演绎方法也是准确的。毕竟,《周易》中的“推演”虽然是通过“大衍之数”,有一套基于阴阳两爻,从八卦演变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但这样的系统并没有公理化,人们更多地看重的是这个系统的象征意义。有意思的是,唐宋以后的学者逐步探索出用太极图来概括《周易》的原理,北宋的邵雍则用“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来说明六十四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一种“图式化”的公理,和《几何原本》出发点一样,表达方式迥异。
然而,归纳的方法不能认为是对演绎方法的阻碍,而且仅仅局限于归纳而没有认识到演绎的重要性,也不应该由《周易》来负这个责任。事实上,《周易》提供的方法已经很多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水利、建筑等技术都或多或少受到《周易》的影响和促进。
就近现代科学而言,有些人曾经津津乐道,说计算机的鼻祖、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因为《周易》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从现在公布的莱布尼兹和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的通信来看,莱布尼兹是因为掌握了二进制而能够读懂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他说:“即使我自己,如果未曾建立我的二元算数的话,对于伏羲图研究良久也未必能够理解。”莱布尼兹很希望当时的康熙皇帝和中国学者能够依据他所设计的二进制,了解“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真正含义”。他认为“这事并非无关紧要,它应能使中国人增加对欧洲科学的敬仰,进而增加对我们的的敬仰”。实际上,他之前的利玛窦早就有这样的居心。而莱布尼兹的二进制也是在两百多年以后才借助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陶醉于《周易》是二进制鼻祖当中忘乎所以,的确是自欺欺人。但是,《周易》的二进制的关系说明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实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又是不尽相同的。任何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单独促进或者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难说一个民族只有某种思维方式而没有另外的思维方式,古代当代都是这样。
一种思维方式从文字符号形式的萌芽转化为生产工具和消费产品,往往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它产生于某个民族,并不意味着这个民族就一定会因为它而兴盛或者因为它而衰落,东方西方都是这样。
有人说,蕴含二进制思想的《周易》被用来算命,而西方的二进制则是计算机发明的基础。实际上,计算机同样可以装载算命的程序,更可以成为犯罪的利器。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没有产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可救药,我们还是有后来居上的机会———前提是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要怨天尤人。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郭沂
关于《周易》和近现代科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学者们的意见颇不统一。有的认为《易》理合于近现代科学,比如最近,学者们根据莱布尼茨去世当年的通信等文献证实,这位德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所发明的二进制的确源于先天八卦图。有的则认为《周易》与科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像杨振宁先生这样明确地称《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的,却并不多见。这或许是杨先生宏论一出便引起极大关注的原因之一。
今观杨先生的论据,不外乎两条。一曰“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二曰“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杨先生认为,这两点都是在《周易》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此,需要作具体分析。
关于《周易》是否真的只有归纳法,没有推演法。首先看《周易》的形成过程。众所周知,相传《周易》古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伏羲作八卦和文王将其发展为六十四卦。伏羲之作八卦,如杨先生所言,“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所使用的是归纳法。但杨先生有所不知,文王“重《易》六爻”,即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制作六十四卦,所使用的正是推演法。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曾经准确地将文王制作六十四卦的过程描述为“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正是推演之义。其次,《周易·系辞》在谈到《周易》宇宙论时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论述所表现的应该属于推演的思维方式。另外,《系辞》对占筮方法的介绍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衍”,即“演”,也就是推演。笔者认为,说《周易》乃至“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中没有推演法并将其当作“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失公允。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我以为杨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近代科学甚至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客分离,主体将客观世界对象化。用杨先生的话说,即“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显然,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不过,也应该承认,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虽然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但由此造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掠夺性开发和能源危机、环境破坏乃至异化现象等等已经引起世人的忧虑,所谓后现代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与此不同,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虽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始终没有像近现代西方那样突飞猛进,但总的来说,在近代以前,中国的物质文明又始终在西方之上。用现在的话说,中国所走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天人合一观念正可避免主客二分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在我看来,将天人合一观念用于科学,建立一种高于近现代科学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说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而杨先生从“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值得称道的。多年前笔者曾经指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字母文字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或概念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便于将客观世界对象化。方块汉字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它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便于将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所以,书写文字的不同应该是中国天人合一概念和西方主客二分概念形成的更深层的根源。
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或概念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也就是说,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
值得强调的是,判断中国和西方的科技形态孰优孰劣还为时尚早。西方科技尤其近现代科学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我支持杨振宁关于《易经》的论述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 胡星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几乎完全不同。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如《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中国人的思考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维、非逻辑推理的方式,这或许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在中国,学哲学的目的不是做西方式的“科学家”,而是铸就有修养的“人”,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的。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是“玄”;庄子说:“得意而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孔子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见,对中国人来说,道理尽在不言中!
可是,科学道理却要求是“可道”的,是可以用文字符号精确表达的。我们的老祖宗擅长于比喻、暗示、象征的表达方法。比喻即以外物间接地表达自己或其他事物,特别是隐喻内心。其实,山水、马牛、虫鸟与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中国人仍然喜欢这样的简单的思维。
《易经》中之阴阳八卦以及后来的五行思想是中国式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以阴阳二爻、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类推万事万物。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没有科学性。难怪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永远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成果永远处于初级发展水平。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
背景
杨振宁的相关论述
不久前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在演讲中说:“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是把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
杨振宁表示,他并非是想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 ,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链接
《易经》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是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史学界认为,《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而有周初说、春秋说、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八卦图的简介
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周易》和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体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八卦的图腾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一幅由全世界科学家通过几十年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卫星、红外、声波仪器勘测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库绘制而成的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
这幅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通过三维的方式把海底和陆地的地形地貌构造在一张平面图上表现出来,恰恰是这一代表人类目前对地球地理构造最深刻科学认识的地图上,八卦图腾属性所指的马、牛、羊、龙、鸡、豕、雉、狗形象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图腾形象与地球地理构造形态呈现出对应状态,因此,八卦图也和地球地理联系在一起,为揭示了中国古文明文化中八卦的奥秘找到新的角度。
北京风水大师秦阳明老师,精通周易八卦,风水命里,起名改名等,如需帮助直接联系秦阳明老师微信即可。
END